学院简介
威尼斯wns9778的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原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设立的铸工科和锻压科。1956年南迁洛阳,1958年创办原机械部洛阳工学院机械系、冶金系,设立铸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本科专业;1974年、1988年增设锻压工艺及设备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2001年、2003年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工程专业;2021年又增设功能材料专业;2022年化工与制药学院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并入威尼斯wns9778。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工程4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1983年开始招收铸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2014年相继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2023年相继获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年获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依托原机械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冶金工程学科入选河南省重点学科,设有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2019年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有专任教师192人,其中博士172人,博士生导师45人,教授6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78人。拥有学科战略科学家2人,特聘院士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国家特聘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6人,中原学者、中原名师、中原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一流人才4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
学院拥有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创新中心和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6个,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18个,河南省学科引智基地1个,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1个,河南省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及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联合培养基地1个和中外双边研究机构2个。实验室面积25000 m2,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具有技术水平先进的新材料合成与制备、加工、性能检测和微观结构分析成套设备。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各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8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课程2门。
长期以来,学院遵循“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直接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指导思想,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产学研合作,凝练形成了高性能有色金属、重型装备构件热成型、材料干摩擦与表界面工程、高温材料设计与应用等特色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原创新科研成果,成为中原地区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优势单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7项,获国家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9项,其中在金属材料领域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前列,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创新科技成果突破技术瓶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建设,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七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秉承“立德树人、学术至上”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人才培养,探索形成了“产学研”合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入选全国教学评估优秀案例100例。近年来,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支,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大赛获国家级银、铜奖14项。毕业生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涌现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大型骨干企业董事长在内一批杰出校友,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近2万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